浙江省环保产业协会官方网站欢迎您! 证书查询
环保要闻

浙江新闻媒体深度参与治水 建立多种沟通参与平台

发布时间:2016/10/31 14:34:35来源:中国环境报阅读量:

浙江新闻媒体深度参与治水,建立多种沟通参与平台

民众追问拧紧河长治水螺丝


    图为宁波市青年志愿者清理林庙路两侧河道垃圾。 资料图片   

    

  “问‘河长’,河道情况知多少”、“问‘河长’,工程进度到哪步”,这是FM89杭州之声精心组织策划的“问‘河长’”新闻节目,这一节目推出“问河道情况考‘河长’履职意识、问污染底数考‘河长’履职态度、问工程进度考‘河长’治水能力、问水质现状考‘河长’治理成效”的“四问四考”环节。

  节目组先后派出13路记者,对130多位“乡镇河长”和“区级河长”进行采访,直接拷问一线“河长”的工作成效,开创性地将治水问题摆到台面上来,声声追问让“河长”直面责任。

  应该说,这是浙江探索新闻媒体深度参与监督治水,创新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联动督察机制的又一生动实践。

  近几年来,浙江省不断创新思维,积极引智借力,充分发挥和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监督,提高环境管理效能。在浙江,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增强,路径在拓宽,渠道更畅通。政府监管服务、企业自律自治、社会参与监督的环境公共治理格局正逐步形成。

  强化媒体舆论监督机制

  倒逼河长履职公众参与

  杭州萧山花木城有一条臭名昭著的护城河,说起这条黑臭河,附近群众有一肚子的苦水:“河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,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恶臭。”

  2015年4月,“问‘河长’”节目关注了并报道了这条护城河的黑臭问题,并多次派记者到现场跟踪报道整改工程的进度。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,仅仅过了4个月的时间,这条河道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河水变清了,淤泥被清掉了,漂浮的垃圾全部被打捞上岸,扑鼻而来的臭味消失了。

  在媒体的持续监督和相关单位的整改落实下,花木城护城河成功摘掉了戴了七八年的“黑臭河”帽子,变身为清水河,获得群众的由衷点赞。

  花木城护城河的嬗变让群众看到政府治理污水的决心,人们参与治水、监督河长的积极性更加高了。统计显示,自“问‘河长’”系列节目播出后,收到上万名听众、网友的互动留言,公众对“河长制”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
  基层河长的职责重点在于“管”和“保”。政府在“治”上积极作为,是河长能否切实履行好“管”和“保”两大职责的前提。

  杭州市环保局局长胡伟介绍说,杭州市采用截流沟、渠、井、闸、生态床等方法进行河道排口整治,取消、整治河道排口8000多个,城区新增污水处理量15万吨/日,应该说,推进了污水直排“灭口”工作,为后期“河长”履行职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  但是,随着“五水共治”的持续推进,杭州重要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,治理的难点逐渐转向河流的“毛细血管”——小沟小渠。这也就意味着对现行“河长”责任体系在空间上需进一步拓展,“河长”的职责在不断细化,“河长”的作用也需要进行重新评价。

  “全部兼职、身份多元、兼职不兼薪、并非专业”,“河长”如果不主动履职,该怎么办?

  “不少‘河长’存在电话接不通、对河道基本情况不了解等问题”。2014年底,杭州市“河长”办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“河长制”落实情况进行了评估。

  落实“河长制”有没有水分和死角,公众最有发言权。人们发现,他们身边的“河长”也跟着变了。“河长”电话抽查从打不通,过渡到大部分打通,再到现在基本上都能打通;“河长”履职从不知情时晚上睡得着,过渡到初步介入时晚上睡不着,再到现在深入参与时晚上睡得着。“河长”的履职意识得到了提升,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

  正如胡伟所言,“问‘河长’”系列节目畅通了公众的监督渠道,激发了公众参与治水的积极性。同时,涉水违法排污、河道保洁死角等问题得到及时曝光,让“河长”和相关职能部门不得不重视,不得不尽责,是“河长制”能够长效落实的有力手段。3000多名“河长”实现了从“形式河长”到“责任河长”的转变,治河方式也从突击式转向常态化、长效化。

  完善公众参与机制

  营造联动治水氛围

  过去,人们要找“河长”反映情况,只能通过查找“河长”公示牌上的联系方式拨打电话,经常会遇到电话无人接听的情况。这种单方面的沟通不仅削弱了公众的监督功能,也不利于“河长”及时了解河道的信息。

  现在,人们通过一款叫“杭州河道水质”的手机APP就可以轻松查到杭州市乡镇级以上共1845条河道的信息,上面详细记载了每条河道的长度、所属的区域、各级“河长”和他们的联系方式,以及河道的整治目标,并设有“投诉”按键,可以直接找河长进行投诉。除了手机APP,许多河道“河长”建立了微信群、QQ群,公众参与河道治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。

  家住在杭州市西湖区山水人家小区的“民间河长”王大伯在买菜回家的途中发现有污水排入河道,他立即拿出手机拍照,并将照片传至古荡街道“河长”微信群。1分钟后,这一段街道级“河长”郑国槐给予了回应。10分钟不到,执法人员来到了王大伯所在的位置,现场进行了勘察和确认,迅速锁定污水来源,并及时赶赴排污单位进行查处。

  杭州市治水办副主任徐青山向记者介绍说,“河长制”信息化管理平台和“杭州河道水质”APP是杭州深化“河长制”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。它既是“河长”办公、培训、交流的平台,也是公众、河长、监督部门三方互动的平台。一方面,它解决了人们找“河长”不容易、了解水质找不到渠道的难题;另一方面,通过“每日一问”、“新闻动态”等栏目,可以对“河长”开展常态化的互联网在线培训答疑,方便“河长”掌握政策动态。

  公众既可通过手机APP了解身边的河道、参与护河巡河、建议献策、配合参与调查,又可拨打投诉电话。

  此外,杭州市治水办还依托“杭州五水共治联络微信群”、“杭州市信息化录入QQ群”等新载体,开展对“河长”履职问题的在线实时答疑,基本确保问题答疑不过夜。目前,全市建立“五水共治”微信群、QQ群等1100多个,处理投诉或建议5000余件。

  同时,杭州市具有魄力地通过媒体晒出了“河长”的成绩单,把河道信息、“河长”信息、“一河一策”方案、水质监测数据等全面公开,由公众监督和评判,激发了全市“河长”比学赶超的治水行动,纷纷展现科学治水、系统治水、长效管护、社会共治等创新亮点。

  有的“河长”依托科技力量,从截污纳管、清淤配水到生态修复,进行科学规划、分步实施;有的“河长”主动协调上下游、左右岸联动治水,实现计划共商、工程同步的良好态势;有的“河长”借助民间力量,发挥群团组织、民间组织、村级组织的作用,营造“民间河长”巡河、第三方检测机构测河、志愿者护河、河道观察员观河、民企包河的浓厚治水氛围。

  要不要搞“河长制”的争论,已经不再被提及;等待观望、蒙混过关等侥幸心理,已经基本打消;如何落实好“河长制”、不做“泥胎”当好合格河长,成为全市上下领导干部热议的话题。绝大多数“河长”以“坐不住、等不得、慢不起”的态度,真抓实干地搞调研、抓协调、促整治。

  应该说,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手段让“第一时间发现、第一时间治理”成为现实。

 激发村民治水护水热情

  全民治水体系逐步形成

  丽阳坑是丽水的母亲河。20世纪90年代开始河水变黑、变臭,逐渐成为丽水市最脏最臭的内河。

  2013年时任市委书记王永康担任“河长”,负责牵头丽阳坑“河长制”工作,通过绘制河情图、编制“河长手册”、实施挂图作战,责任部门上下一心、一起发力,往日的“黑臭河”、“龙须沟”已彻底消失,如今已是水清、有鱼、岸绿。

  记者在丽阳坑采访时,正好遇到戴着红袖章的群众在岸边巡查。一位在丽阳坑边生活了50年的大妈笑着对记者说,丽阳坑的治理真是给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啊,现在看着成群的鱼在家门前游过,心里不知道有多舒坦。

  丽阳坑的嬗变传递引导着治水的正能量,人们切实感受到水质变好、环境改善带来的益处。在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原来人们丢垃圾是你丢,我丢,大家丢,现在不仅自己不丢了,而且别人丢,还会去制止。

  鱼养下去了,两岸的居民义务当上护鱼者,举报抓鱼的人。丽阳坑周边居民对丽阳坑治水态度转变,从最初的冷淡到现在积极主动参与,越来越多的人志愿加入到治水宣传队伍中。

  同时,丽水市不断探索适合山区特色、本地特色的基层治水新体制和新模式,逐步从突击式治水向制度化治水转变,从行政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。

  章村乡章村村民陈立标每天都要花上4小时巡河。什么时段有人来偷鱼、哪段河里石斑鱼最多,他都一清二楚。陈立标自称是“法定河长”,因为他与村里签订了河道经营承包合同。

  2015年5月,章村乡开始探索河道经营权改革,推出“河权到户”,将各河道的经营权分段承包,通过集体承包、股份制承包、合作制承包、公司制承包以及农户承包、华侨承包等模式,建立了集保洁、渔业、建设等于一体的河道开发与管理长效机制。

  2015年10月,陈立标与章村村委会签订了章村港河道承包合同。在权利与责任一栏里明确规定:“承包者可以在河里捕鱼盈利,但不能在河里投放饲料、规模养殖、破坏生态。同时也要承担河道的卫生、保洁、养护等责任。”

  “再过半年,这些石斑鱼就可以捕捞了,都是野生的,市场上1公斤可以卖到160元。”看着河中欢快游弋的鱼儿,陈立标满脸期待。

  据了解,目前章村乡已完成章村、旺山、吴村等9个行政村、16条河道的承包权改革工作,承包河道长度达85公里。

  将辖区的河道经营权承包到户,让山区死水变活水,变政府被动治水为全民主动治水。在青田县章村乡,以“河权承包到户”为主要形式的河道经营权改革,正日益激发村民治水护水的热情,悄然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和村民的文明习惯。

  在丽水,除了“河权到户”还有“华侨河长”、“民企包干河道”等村级河长竞聘制,让“河长制”从行政走向了民间;通过“众筹”募集治水资金、华侨团结对“母亲河”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抵押等举措让民间资金进入了治水;巡河护卫队、垃圾有偿回收、农药包装物回收、环保存折、晨钟暮鼓等模式则让更多公众参与到了治水工作中。

  ■浙江经验

  •杭州市“问‘河长’”系列节目精心设计了“四问四考”环节,问河道情况考“河长”履职意识,问污染底数考“河长”履职态度,问工程进度考“河长”治水能力,问水质现状考“河长”治理成效。

  •通过“杭州河道水质”手机APP可以轻松查到杭州市乡镇级以上共1845条河道的信息,上面详细记载了每条河道的长度、所属的区域、各级“河长”和他们的联系方式,以及河道的整治目标,并设有“投诉”按键,可以直接找“河长”进行投诉。

  •丽水市探索河道经营权改革,推出“河权到户”,将各河道的经营权分段承包,通过集体承包、股份制承包、合作制承包、公司制承包以及农户承包、华侨承包等模式,建立了集保洁、渔业、建设等于一体的河道开发与管理长效机制。